新华网杭州1月2日电(记者朱涵)用人类脑电波,能够“指示”大白鼠在复杂迷宫中左右转向,迅速调整错误路径,越过重重关卡……这一看似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黑科技”日前被浙江大学团队真实地搬上电视荧屏,引发广泛关注。
随着一系列用“意念”控制赛车、无人机、机械臂等产品的出现,这类被称为“脑机接口”的技术正处于爆炸式发展时期,“意念控制”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脑机接口”是什么?
头戴复杂设备,就能用意念控制物品、甚至生物,“意念”真有这么神?
“看似‘读取意念’,实际上读的是脑电波。人在想象某种事物或者思考时会产生一定模式的脑电波,这个可以使用技术手段检测到,比如通过由电极盘、传感信号放大器组成的‘脑电帽’,脑电模式可以通过计算机识别出来。”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黄丽鹏说。
“只要是生物脑和某一个机器设备之间有交流的通道和信息交换的过程,就能被称为‘脑机接口’技术。”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许科帝说,目前众多“脑机接口”的商业应用都以“脑电帽”这样的无损伤非侵入式技术为主。
“如果把人类大脑想象成一个合唱团在歌剧院里演出,每一位成员都是一个神经细胞。使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只能让观众在门外听大合唱,观众无法进入歌剧院,也没法听清某一个歌唱家的声音。”许科帝说,针对这样的瓶颈,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科学界开展了对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
例如在“人脑控制大白鼠”的试验中,黄丽鹏利用头上戴着的头皮脑电波采集设备,只要在脑海中想象“动左手”就可以指挥大白鼠行动,需要全程保持极高的专注度,但大白鼠要接收到信号,就需要在脑内植入电极,再通过鼠背上的芯片背包向特定的脑区释放信号。
“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就像把话筒放在每一位成员的嘴边,信息解码和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能够实现更精细、精密的控制效果。”许科帝说。
“中国脑计划”正在酝酿
近年来,国际上众多团队在脑机接口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美国范斯坦医学研究所今年4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在一位四肢瘫痪的患者大脑中植入芯片,使瘫痪患者的手臂重新活动,完成抓握、转腕、搅拌等动作,甚至还能够玩游戏、弹吉他;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们在10月的一次试验中令瘫痪病人操作机械手完成简单动作,并通过向大脑内直接输入电刺激信号恢复了部分的触觉……
近年来,中国已有多个高校开设脑科学研究中心,杭州、北京、上海等地已经率先开展脑科学研究专项工作。中国已将脑科学研究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中国脑计划”也正在酝酿中。
我国团队在近年来也发布了众多重磅研究:浙江大学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将计算机的听视觉识别能力“嫁接”到生物体上,构建了听视觉增强的大鼠机器人,在国内首例实现人意念控制机械手,完成“石头-剪刀-布”猜拳游戏等。
科研人员表示,目前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研究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但当前国际上开展的众多“脑机接口”研究已经充分应用在了“人”身上,在我国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难度仍然较大。
此外,“脑机接口”技术牵涉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信息等众多学科,实验器材耗资较大,对研究机构和制造行业的整体实力要求较高。“灵长类的‘脑机接口’试验一次性成本就在十万元以上,机械手就更贵了,每一个关节都需要有自由度,像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用的机械手的价值超过千万美元。”浙江大学一名研究人员说。
“意念”控制时代,可能比你想象中来得更快
ibm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推出“意念”操纵机器人,使用者头戴触电头盔,就能控制机器人前突后退完成保龄球比赛;回车科技开发了根据脑波状态推送音乐放松大脑的“智能眼罩”和用“意念”操控前进速度的赛车……在近期举办的多个科技展会上,企业已经拿出了多项“脑机接口”技术的商业应用。
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2016年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之一。乌镇智库联合多家媒体在乌镇正式发布《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球共有超过800家人工智能企业成立。
业内人士表示,商业头盔一类的非植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在娱乐级消费产品上应用前景较广,而植入式设备则有望在健康医疗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从大量的科学实验中我们已经看到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探索,在美国已经出现了针对高位截瘫、帕金森症和癫痫患者等神经类疾病患者的医疗产品。”许科帝说,技术只有真正运用到人身上,才能体现其价值。
科研人员介绍,近十年间,脑机接口技术积累得到爆发式的应用发展,虽然如今看来,实现科幻电影中“意念控制”的场面还并不现实,但随着制造技术、脑电波读取技术的发展,这一天也许很快就会到来。
科研人员还有一个更为大胆的预测。“在未来,每个人的智慧通过一张网联系在一起,人的智慧与计算机的智慧连接在一起,产生前所未有的智慧形式。”黄丽鹏说,借助脑机接口技术,未来将有可能是颠覆现在互联网时代的“脑联网”时代。